万里长城的资料简介(中国的万里长城)
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土地上,东西横亘着一道绵延起伏、气势雄伟、长达十多万里的长墙。这就是被视为世界建筑史上一大奇迹的万里长城。
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,它凝聚着我国古代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度智慧,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,也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。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、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。
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,连续不断修筑了两千多年,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,总计长度达五万多公里,被称为“上下两千多年,纵横十万余里”。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在中国,就是在世界上,也是绝无仅有的。因此,长城与罗马斗兽场、比萨斜塔、埃及金字塔等被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。
春秋战国时期,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。修筑烽火台,并用城墙连接起来,形成了最早的长城。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会加固增修长城。因它长达几万里,故又称作“万里长城”。
战国秦、赵、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,首先,它表明,只有修筑长城,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,才能限制游牧民族的快速机动能力,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。没有长城,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,仍然是防御不了的,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。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,所以汉武帝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,下令立即修筑新的长城。其次,战国秦、赵、燕所筑的长城,是相当科学的,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,在山口与平原地区,都建筑高厚的城墙,截断匈奴、东胡骑兵进出之路。
除了长城之外,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,用来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,让长城上的驻军做好准备;在交通路口和谷口,都建筑障城,派军驻守,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。在长城以内,每隔一段距离,都会修建驻军的大城,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信网,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。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、障、城等配套建筑,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。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,防卫是有效的。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。
蒙恬所筑的秦长城,虽然全系新建,但是很明显,他是在参照战国秦、赵、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,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。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,尽量利用山脊、峰峦为城,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;利用河流作屏障,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,使敌人得不到水源;在丘陵、平原,则筑成高大城墙,或用土石夹筑,或用土夯筑,把各段长城连接成一条气势雄伟、隔断南北的巨龙。秦长城的烽火台,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,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,而且根据地形,每隔5000米、10000米、15000米就有一座。障城也有改进,在交通路口或谷口,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。驻大部队的城,都建在长城之南,并与长城紧紧相连。可以说,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,是战国秦、赵、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。
据记载,秦始皇动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,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。没有任何机械,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,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、峭壁深壑,十分艰难。古今中外,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、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。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,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,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、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,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。
根据历史文献记载,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: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,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;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,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,在一万公里以上;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,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。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新疆、天津、辽宁、黑龙江、湖北、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
由于年代久远,早期各个朝代的长城大多数都残缺不全,保存得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,所以人们一般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,所称长城的长度,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,明长城西起嘉峪关,东至鸭绿江畔。
万里长城,代表着我国人民的辛劳与智慧,那么关于长城的知识和故事,欢迎您的分享与反馈!